笔趣阁
会员书架
首页 >玄幻奇幻 >大唐农圣 > 第526章 去往山南道

第526章 去往山南道(第2 / 3页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推荐小说:

车队刚走了没多大一会,又停了下来,孙享福有些烦躁的出了车厢,招过归队了的张轲问道,“又怎么了。”

“好像,是汉王要出恭。”

“嘿,这帮小家伙还有完没完了,商量好的,轮着来是吧!告诉随行的内侍,到了下一个集镇,我会给他们每个人的车厢里配一个马桶,这些小家伙要拉可以,直接在车厢里解决,没有我的准许,不准停车倒粪便,喜欢拉的,就让他们一路臭到荆州去。”

最大不过十二三岁的一帮小子,有情绪,不想去山南道,却也没想出什么高招来,用这样的办法,拖拖拉拉,延缓行程,受罪的可是他们自己。

现在,除了李泰那小子,因为把大家拉下了水,被大家同仇敌忾,孤立了起来,还算老实之外,也就蜀王李恪,能耐的住性子,在车厢里看看书,做做学问了,其它诸王,尤其是小了一辈的李佑和李愔,比这些瞎磨蹭的家伙,还要难伺候,孙享福直接给负责照顾他们的密卫下了的命令,不行就抽,出了长安,是条龙,你也得盘在车厢里老老实实的。

当然,他既然决定要出手做,那么还是有些把握的。

贞观元年,他在岭南开试验田,种植占城稻,实现了亩产湿重十石三的成绩,按照干稻谷算,应该是八石多不到九石的样子,算一千斤吧!那么打出来的米,应该是七八百斤。

而实际上,普通百姓种植出来的产量,比他那块试验田的产量,还是要低很多的,从江南和岭南那边这两年反馈回来的数据,普通百姓,即便是只取上田的产量计算平均值,亩产出来入库的干稻谷,也基本超不过六石,只有七百来斤的样子,能出米四石多,五百多斤的样子,大致与后世明朝时期的水平相当。

在孙享福看来,这个产量的提升空间,其实还很大,在洞庭湖区这样正好适合一年种植两季杂交水稻的地区,如果使用三系杂交水稻技术种植,亩产应该能在之前的最好成绩上,提到一到两成。

如果条件成熟,推进超级稻育种计划,像后世九六年到千禧年,我国第一期超级稻那样,产量到达亩产七百公斤以上,也不是不可能的。

这是因为孙享福所学习使用的技术,比第一代超级稻育种的时期,已经先进了三到四个层次,当然,是不可能超过第三期的亩产九百公斤的产量的,因为到了第三期,已经开始将分子技术与常规育种结合起来了。

孙享福在没有使用分子技术的前提条件下,顶多能将常规育种技术,发挥到极致,将其推进到亩产七八百公斤的样子,毕竟,这个时期一亩地只相当于后世八成多一点的样子,如果亩产能上一千五百斤干稻谷,就比他第一次在岭南试验田的产量,提高了五成左右,这已经足以震惊世人了。

除去两成左右谷壳的重量,亩产能有十石大米,即便是普通百姓不可能种到孙享福这个程度,七八石左右,还是很有可能达到的,这就比关中现在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的经济价值还要高出许多了,有了这个粮食产量在,一亩地的产出,差不多就足以供应一个人一年的主粮消耗,按每个青壮成年人只种植十亩,一年两季来算,两百万青壮来务农,就妥妥的可以保障大唐三千多万百姓的食用口粮了。

大唐三千多万百姓里,真正的青壮人口,只有一千来万,这等于是只用了不到两成的青壮人口,就解决所有人吃饭的问题,让剩余的八成青壮人口,可以去从事其它各个行业,这还不算尚有一些劳动力的中老年的人产出,有这样的基础条件在,大唐的经济,只怕想不飞跃都难。

当然,这个预期,还只存在于孙享福的大致构想之中,即便是要实现第一次良种稻的育种种植,整个过程,也差不多要长达四年时间,而且,这四年最好还要风调雨顺,别出什么大灾才好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