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会员书架
首页 >武侠仙侠 >大秦王座 > 第三百四十章 秦国路政(下)

第三百四十章 秦国路政(下)(第1 / 2页)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推荐小说:

外侧青松与"中道三丈"青松之间,为臣民车马行走。中央三丈,为皇帝车马及紧急国务车马的高速驰道。如此遥观总体形制:四道青松将驰道分割成三条大道,中央为皇室国务高速道,两侧为臣民高速道。如此连绵千里,青松蔽日烟尘不起,翻山越谷直达海天,其壮丽气象听的嬴政和李斯心旷神怡。

第四大层级:关中至九原直道。

在帝国大道中,只有这一条直道是郑国单独列出的。直道者,堑山堙谷而直通目的之大道也。这是一条逢山开路,遇谷填埋,不迂不绕,从关中径直北上九原的一条大道。之所以叫做直道,除大道本身径直,尚有着久远的理念根基。秦人秉承周文明,周人曾经有过一条已经湮灭的直道。《诗·小雅·大东》歌云:"周道如砥,其直如矢。"歌唱的便是这条古老的王道——传闻路面像磨刀石一样光洁,路线像射出去的箭一样笔直,何其令人神往也!而北上直道所要做到的,便是实实在在修一条这般平直的有实际用处的大道。

眼见郑国喉管喘声甚重,嬴政挥手道:"教一工师来说,老令只须在旁补正便是!"

郑国也不勉强,转身指定了旁边一个推图进来的中年官员对嬴政说道:"这是老臣大弟子,职任府丞,熟悉道路的全程勘察。"

得到郑国的示意后,那个中年府丞执一木杆,指点着立起来的《四海大道图》从天下官道继续说起。

第三大层级:天下驰道,以四大驰道为交织干线。

驰道是帝国时代的高速公路。这种驰道,经郑国带领一众手下审慎踏勘,只确定了四条主干线:第一条,咸阳至函谷关的出关驰道,东西方向;第二条,函谷关连通燕齐之驰道,称秦燕齐驰道;第三条,函谷关连通**之驰道,称秦**驰道。第四条,函谷关连通南海诸郡之驰道,称秦楚粤驰道。

咸阳至函谷关的出关驰道的路径是:沿渭水南岸的故道拓宽东去,经栎阳、下邦,进入桃林高地,过函谷,出函谷关,与关外两驰道分别接口。这是早已形成的关中东出的中枢干道,除却区段修补,基本不存在别的什么工程问题,只是需要重新统一整合路政。

秦燕齐驰道的具体路径是:连接周、韩、魏三国的河外故道,北出安阳,经邯郸,向北抵达蓟城,由蓟城东南折,进入齐地,直达临淄,最后抵达最东部的濒海要塞即墨。这条驰道,虽多有当年各国的骨干官道做根基,但如今这些官道都如同前述郡县道一样,断断续续千疮百孔,或许其中有个别区段路面尚好,但亦不合新驰道之坚固宏阔的规制。因此,除了不须重新勘察路线,这段驰道工程几乎是要全部重修。

秦**驰道的路径是:北以函谷关驰道为接点,南抵郢寿驰道为转折点,东南经丹徒、吴中,过震泽南岸,进入会稽郡,再南下进入闽越之地。

秦楚粤驰道的路径是:北以函谷关驰道为.asxs.,经洛阳、新郑、安陵南下,经故楚陈城、汝阴,抵达故楚都城郢寿(寿春),再南下穿越衡山郡、长沙郡,翻越五岭抵达南海郡,再抵达桂林郡。

关于驰道的修建标准,郑国亦做了规划:驰道宽五十步(合今六十九点三米),三丈而树(即道路中央三丈为高速中道,两边栽植青松隔离),厚筑其外(路基夯实,上以黄土、砂石、石灰夯筑厚厚路面),隐以金锥(路肩培土中隐藏一定密度的铁条效用类似后世之钢筋混凝土,既抬升路面,又兼顾平整便于排水),驰道最外两侧各有一道壕沟,一则排水,二则与田畴隔离。两道壕沟内侧是间距确定的连绵青松,形成驰道两边的林木隔离带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